张郁伟:深切的怀念---记李义庭逝世三周年

9月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李义庭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个年头了。

李义庭是我国第二位全国象棋冠军,象棋特级大师。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16岁的李义庭初闯上海滩,就直落两局击败了如日中天的杨官璘,“小神童”的美誉便不胫而走。他从1956年到1966年十年间,九次征战全国赛。全国赛1-6名他都得过。他那高超的棋艺和辉煌的战绩,都永载象棋运动的史册。

莫大的遗憾

文革后李义庭老师不再出战全国赛了,李老师说主要是身体原因,与政治无关。而另外一个遗憾则是他那一本象棋专著了。《巡河炮对屏风马》是根据他多年实战经验写就,仗此法宝,他令不知道多少强敌俯首称臣。这本专集的下集,他在繁忙的征战中也已经完稿,并交付出版社。但突如其来的文革打乱了生活的步调,他的手稿也如石沉大海。如此宝贵的手稿竟然会丢失?令人扼腕。这不仅仅是李老师的遗憾,也是象棋的遗憾。这是李老师的心血呀!

仅存的上集因年代久远而很少见到了。曾经有朋友借此书去复印,我都没答应,因为太珍稀,太宝贵了。

李义庭专辑

就在今天上午,我与合作者和好朋友钱刚通了电话。(钱刚,武大中文系毕业。著名体育记者。时任武汉晚报体育部主任,现任职武汉晚报专家委员会)我们共同缅怀了可亲可爱的李老师。

说到写《特级大师李义庭集专》的动议,那是90年代后期,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全国冠军,特级大师都有个人的传记或者技术专辑。而唯独李义庭还没有。

这就是我们写作的最大动力。

朋友的帮助

我们的想法和蜀蓉棋艺出版社进行了勾通,没想到和程明松社长一拍即合。程社长非常支持这个选题,但年代久远,对局资料和素材难以收集齐全。面对困难我们唯有迎难而上。令人感动的是,我们的写作得到了棋界前辈,朋友的广泛的热情的帮助。上面这本对局选,就是《香江象棋》主编黄树楷先生赠送给我们的,里面收有李义庭早年对局15局,弥足珍贵。

特级大师徐天利闻讯后说,”像李义庭这样的人早该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了“。并亲自动手,把他当年所遇到的,知道的人和事,写成文字寄给我们。还有屠景明先生,当年和李义庭曾并肩战斗过的陈金盛大师,国家级裁判杨波……我们实在难以计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

完成了夙愿

李老师家住汉口三阳路,离武汉晚报社很近。钱刚有空就往李老师家跑,李老师是不大愿意接受采访的,但对钱刚不同,钱刚酷爱象棋,也曾得到过李老师的点拨。钱刚至今还记得,李老师同晚辈下棋,总是一丝不苟,正襟危坐,局后总是跟你认真地复盘,讲解。再加上武汉晚报宣传象棋是传统性的,李老师也经常给报社撰稿。

专集的前半部分,”从神童到巨匠“,是由钱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以第一手的详实资料,细腻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展示了李义庭从神童到巨匠的成长过程。曾在《棋艺》杂志,体育时报等刊物上连载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感恩李老师

李老师虽然文革后淡出江湖,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封刀挂剑。除了74年全国赛,顶着重重压力,力荐柳大华,从而成就了柳大华辉煌的象棋人生。他开设棋班,培养出李智屏,李望祥,熊学元,陈淑兰,熊艳等众多国家大师,还有国象林卫国,围棋阮云生等棋坛扛鼎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

我虽然没有进入李老师的门下。但李老师对我的提携和帮助没齿难忘。74年,我打进省运会前六名,李老师鼓励我,要我来省队集训,75年湖北省棋类协会恢复成立大会,李老师推举我为委员。八二年全国团体赛在汉口举行,李老师推荐我担任裁判,83年三楚杯邀请赛在汉口举行,李老师给我的采访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使我有可能采访到我的偶像杨官璘。

2001年,全国象棋个人赛在西安举行,李老师夫妇前来观摩指导。因别人不大熟悉。我有幸前往西安火车站接站。这张照片就是在赛场拍摄的。

感恩李老师!

(张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