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艺人生之“守业更比创业难”

棋艺人生之“守业更比创业难”

 2017-10-17 棋艺杂志 棋艺杂志

 

困老盘中负我名,岂无神骥费嘶鸣?

何当一扫凡尘落,不卧槽头去远行。

                                     —象棋之马

棋盘之中,大多以“飞象局”和“炮局”开始。但大多数棋友都喜欢以“炮局”,究其原因?根据大多数棋友的经验,棋局开盘,以大多棋手实际经验来看,“炮局”明显优于“飞象局”。炮局为攻,飞象局为守。攻可以主动出招而占先机,守为被动防守而被压制。

   孙子日:“兵贵神速”(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是一味求快,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行一步,优势明显,所以象棋开局都是压制对方。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棋盘之中如此,那现实之中如何守呢?以下仅为笔者个人观点,和各位棋友讨论问题,不当之处请多多指点。

俗话说“一代英雄二代衰,富不过三代”。究其原因?大体上讲,“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常言道“物极必反”、“事不过三”等这些与“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在道理上都是相通的。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往往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而具体从周易命理上讲,“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并不是绝对的。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多给子女钱财,子女就会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创业艰难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挥霍浪费,最终导致家庭败落。

晚清三杰之一的曾文正公家族到如今190多年,历经六代而不衰,原因何在?从曾国藩的家书和《挺经》不难看出,曾国藩对于后代的培养和教育,教育孩子立足社会,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是在总结两字诀,即,“勤”与“俭”。曾国藩对于勤和俭,这样理解,概括起来是教育孩子铭记一生的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文正公曾说过最败人的两个字“傲”和“惰”。傲者骄兵必败,惰者坐吃山空。一个家庭家族(不说国家,就说我们自身)对于后代如何培养成材(材:栋梁之意)?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曾国藩的书或许能从中给我们一些启迪。


 

事物总有消亡的时候,不可避免,但有没有延缓的可能呢?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朝代前一二代大多是明君,到后来越来越不行。应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不知道其他姓氏有没有宗旨,我们长辈从小告诉我,我们林姓是以“忠孝”(不是有的人说的所谓愚忠愚孝)为立身之本,从小给我们讲族谱里面的名人故事,如林则徐等等,现在回想小时候长辈的种种,其实是给我们思想上的洗涤,让我们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其事必先正其心(心代表观念)。明哲才能保身,保身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前行。保身不是自私,自己都保不住如何保别人?如何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老祖宗曾说过:读书能让人从穷变富,从富变贵,从贵到守成。要读两种书,一种是书本上的书(不是指网络小说,指古书),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曾国藩说读书与看书之不同:“看者攻城拓地,读者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实际是说看书是在扩大知识面,是泛读的范畴;读书是巩固、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识,是精读的范畴!另外一种书是读社会上的书,人情事故,师事动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种书结合起来一起读,我们在面对人生守这局棋上面或许受益匪浅。

一个家庭兴衰与否?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而是必然。人最可悲的是,借用棋盘一句话:父亲一辈子将对手的将帅,到头来被儿子绝杀将军。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培养出了一个败家子。最终能不能守的住?前提还是要培养后代。至于怎么培养后代?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三思。

作者:林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