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战国时期的赵括,作为名将赵奢之子,出身名门,家境显赫,熟读兵书,口若悬河;与其父谈战阵布设之道,竟未被难倒。在长平之战中,他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代替用兵持重、森严壁垒的名将廉颇,指挥四十五万赵军,转守为攻,全线出击,战胜秦军。
可惜,理想很丰满, 现实极骨感。面对战神般的名将白起,鲁莽轻敌、骄矜自负的赵括中了诱敌深入之计,被分割围歼。不仅自己命丧荒郊,四十五万精兵也尽成孤魂野鬼。赵武灵王开创的关东首强局面悉毁于一次战役。
由于没有实力,天赐良机不仅付与苍烟落照,而且变成了赵括的杀身之祸,更加可悲地化为国家的灭顶之灾。
第三,我们说"实力强则机遇多,实力弱则机遇少",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论据。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卓尔不群、才华横溢,他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机会。徐元直走马荐诸葛时,说"管、 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水镜先生给出的评价更是惊人,认为其本领"不当比此二人(管仲、乐毅)",“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载之张子房也”。
两次绝顶的推荐,无疑坚定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是诸葛亮出类拔萃的实力带来了极佳的两个保举和一次面试机遇。
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同时期的很多其他人不能获得这样多的好机遇呢?
第四个议题,我们说"有实力而缺少机遇,可以主动寻找",是因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其间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郭嘉转投曹操。
郭嘉本是袁绍部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认为,明智的人要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经过观察,他发现袁绍"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胸怀大志。鉴于袁绍不是机遇,他当机立断,毅然辞职;闲散居家,寻机而动。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赋闲六年后,经好友荀彧推荐,郭奉孝风云际会,得遇曹操。随后十余年间,他神机妙算,屡献奇谋: 议战官渡,擒杀吕布,大破刘备,俘虏关羽,佯攻刘表,计定辽东; 终于功勋卓著,拜官封侯。
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有力说明"缺少实力而有机遇,非常容易丧失"。
三国时期的庞统,是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他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受到司马徽、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超群绝伦的大贤,在孙权遇面前却怀才不遇,倍受冷落。
后来的事情表明,孙权非王霸之器。与天下争衡,他韬逊于决机两阵之间,仅能仰仗父兄余烈,割据江东。因为没有统一中国的宏图大略,孙仲谋有眼不识金镶玉,难以辨别"可安天下"的盖世奇才,将千古难觅的绝世良机付诸东流。
(待续)
(网友 讲科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