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棋文化(二)

中华文化之棋文化(二)

 2017-12-20 棋艺杂志 棋艺杂志

 

闲退无聊萌动春,棋山艺海探古今。

强車横馬跃跃试,远炮近卒威力深。

棋林觅贝创新篇,艺海寻珠涉险关。

莫道桑榆西日下,楚河汉界添新班。

      象棋(作者:朱乔新)

本人今年三十一二,从五六岁开始学棋到现在,大概也有二十五六年的棋龄,但棋艺不精,平时下棋也少,偶尔得空和同事下两盘。平时和象棋群里面的棋友聊天,很多棋友说下棋是误人子弟,一天到晚弄几块木头,自认为很厉害,下棋根本于生活无益。

棋作为琴棋书画(棋包括:象棋和围棋)四大国粹之一,关于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最早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代之为机矣”。到现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棋文化在民间影响深远和普及率这么高?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与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与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谁还会学它呢?比如从古至今古人写的书何止千千万万,但是真正大家看的最多的普及的就那么几本,《易经》《论语》、《道德经》、《三国演义》、《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等,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上面几本书已融入棋文化之中。

都说象棋是入世,围棋是出世。象棋中学会计谋,围棋中懂得自然。象棋棋子越下越少,最后难免会有苍凉悲壮之慨;而围棋棋子越下越多,终至融和而天地成形。象棋是一步一步走向盛极而衰,胜亦惨胜;围棋则一枚枚填至圆满,负也盈然。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儒家精神,围棋的内蕴体现着道家精神。

很多棋友说象棋与生活无关?俗话说,同样一本易经读出了很多君子,但更多的读出了很多小人,还有读同样一本孙子兵法,历史上留名的有几人?其实能不能实际运用,与象棋和那些书有什么关系?都是同样的东西,每个人学习了之后所领悟的道理也不一样。《黄帝内经》里面讲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和别人打交道处理事情,求人办事时我们像马八面玲珑,做为助理时我们像炮一样,协助做战,在面对正义的问题时,像车一样横冲直闯,在遇到困境时像兵卒一样慢慢前进。我们做为家长要像将帅一样敢于担当家庭责任等等,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定位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文化妙就妙在这里。道理随时随地在变。象棋棋盘的道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又比如:如果公司管理不顺,首先要考虑的车、马、像、士、将、炮、卒是否齐全,即公司人员搭配是否齐全,更要注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的岗位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技能。不能把“卒”放到“车”的位置,或者试图让“车”具备“马”的功能。此种现象属于人员错用或者人员重复利用。增大用人成本不说,还会由于有能力的不在岗位,在岗位的没有能力,使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效能下降。

中华文化也好,棋道也罢,就是讲的很笼统,才能实用,因为有可调控性,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去具体操作,如果把棋盘的道理看成“道”,把棋盘的棋子运用看成“术”,两者道术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

下棋最基本的培养了一种思维,近些年棋文化在学校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前些天在黑龙江官网上看到鹤岗市把象棋推广到学校第一课堂,这也可以说是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兴起,棋文化的传承,智慧的启迪。学生时代正是开启智慧的最佳时机,智慧是“玩”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这是一种习惯而已,需要慢慢培养的。就像下棋,你走一步就要想着如果走了这步,我会遇到怎样的局面,对手又会怎么应对。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能悔棋,你应该做一件事前考虑一下后果,以及后续的手段。慢慢的习惯就会养成了。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麻烦,变成习惯就好了,但不要太过头,否则就会胡思乱想,遇事比较犹豫而不果断。

人生如棋,社会如局。棋道如同人们获取生存谋求发展之道。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孙子兵法、中庸之道、孔孟之道等等,逐渐被世人合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事业中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同样人在面对各种各样困难时需要凭借的人生哲理,在这小小棋盘中也能找到合理的映射和解释。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事还得要靠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细细揣摩。

以上说的很笼统,如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棋友多多指证,后面会和众棋友一起分析棋盘中的乾坤之道及家庭中的道理。(待续)

(正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