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调补救失平仄一例

首先来看一下,为何要讲平仄?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因素。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在普通话里区分平仄时,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

在写律诗是,一旦不按规定的平仄填写文字,就称为失平仄。

失平仄失去的是形式美。为了内容与形式俱佳,诗人们总是追求不失平仄。

本文的目的不是讲大道理,只是想举一个变调补救失平仄的例子。借此说明失平仄其实不那么可怕。

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中,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高歌入云的千古名句。然而,它严重地不协律,特别是上句按照古韵是六连仄。而且下句还是两个三连平。那么,为什么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拗口,反而是音节流畅、响亮呢?

这就涉及到口语的变调了。

按照古韵,上句应该这样读:黄鹤亿复返。难听得不行。可按照变调,实际的读音是:黄鹤bú复返。这样一来,两个仄音转化为平,句子好听了。

下句两个三连平在朗读时一般的处理方式是,重读"云"和第一个"悠",第二个"悠"念做轻声。这就人为地制造了声音的轻重,减弱连平的不良后果。

还有更精妙的。有一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在播讲本诗时,她这样读下句:白云恩千载哎空悠òu欧悠。她人为地制造了两个仄音,并用平音将第二个"悠"拉长送出。精彩的播音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总而言之,通过口语技巧处理,失平仄并不可怕。


(网友 讲科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