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格律的继承与发展(续五)

5.批评、被批评者与成就

批评别人好象很容易。仔细思考一下,其实大谬不然。

首先要想到的是:公平。要求被批评者做到的事情,批评者要先做到。然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其次,如果批评者的成就不低于被批评者,不会有人认为是酸葡萄心理;否则就难脱嫌疑。更有甚者:

第三,如果批评者没有成就而被批评者有,则批评者就在很大程度上有心理问题了。

我们引入一个著名案例来剖析一下:李清照曾指责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其实,易安居士只是那么一说,却没有给出具体事例。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别人也不好推测。但我们知道在词苑与苏轼大致齐名的陆游是这样讲的:“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放翁还言到:“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我们该听谁的呢?在此,笔者不做结论。但以下几点可以明确:

1). 我们知道"诗坛李杜,词苑苏辛"的说法。苏轼在其中,"第一才女"不在。

2).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都有苏轼,也都没有李清照。

3).书法宋四家有苏轼,还是没有李清照。苏轼《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李清照的书法就没人听说过。

4).苏轼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李清照呢?

还有人还以毛词《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的“汗”(在这里应读作hán)字应仄而平,是离谱出律而大加贬斥。我们有谁知道此人姓甚名谁?无可置疑的是,《沁园春·雪》"弘词赢得民心,胜过百万雄兵"。

其实,反倒是在诗词上有成就者,很少发现他们有追究别人"出律"的案例。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是四首宋后人们交口称誉的七律。其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借林黛玉之口说:“做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还说:“若是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要求写格律诗词"就一定要按相应诗律或词律写"的大人们,是听曹雪芹的,还是听你们的?

(待续)


(网友 讲科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