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头开始。
1. 什么是平仄?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其中,
1) 平声,到现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
2) 上声,就是普通话的三声。有一部分现在变为去声。
3) 去声,就是普通话的四声。
4) 入声,本来是"失去爆破"的辅音结尾字。这个声调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分别转化到其他调式 (地方口音有保留) 。
2. 平仄是怎么起源的?
古诗原本无无平仄。从诗经开始后千余年,一直没有这个概念。
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不仅文辞优美,还精心钻研东汉时期传入的佛经。他在此间发现了汉字的部分发音规律,创造了“梵呗”,就是中短偈形式赞唱菩萨、佛的颂歌。这就是汉字音韵学的开端。
南朝时期,文坛领袖沈约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从此逐步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
3. 为什么要划分平仄?
汉语无论古今,都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声调的变化对比,包括平仄的交错,可以避免单调,达到听觉上的美感,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从而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这个道理听起来没有不妥。问题是--
(待续)
(网友 讲科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