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棋手一辈子下棋? 清华学子郑惟桐等人有话说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

  记者吴平

  做了职业棋手就一辈子下棋吗?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棋手的竞技生涯算长的,因此退役危机也来的较晚。可以40岁之后再慢慢考虑是做教练还是走上管理岗。

  但事实上,棋手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比上述还要乐观。

  9月9日,成都棋院职业棋手、世界冠军郑惟桐作为清华大学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代表参加了开学典礼,9月18日,他还要参加全国象甲联赛。一边备赛比赛,一边学习6、7门课程,目的无他,为让人生多些选择,为给棋界带来更多新鲜空气。

  全面发展 棋手可领工资上大学

  棋艺追求无止境,大学则藏龙卧虎,各自都带着鲜明的学科、地域、个人色彩而在一起生活学习。

  “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的同学年纪不大却镇定自若、举止得体,感觉到在心理素质方面有很好的锻炼;同级校友里面,有两三个虽非职业棋手,但也从小学棋并且取得过非常好的成绩。”郑惟桐说,此外,清华大学也有很好的象棋队和象棋协会。未来跟这些科学极客、艺术达人、人文学者一起下棋,也许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棋路和棋风。

  在去年柯洁被清华录取以前,圈外人较少关注棋牌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其实包括成都棋院在内的各省棋院都对编制内的棋手给予充分的学业支持。

  郑惟桐回忆自己14岁进入成都棋院开始下职业象棋,初高中期间参加大量比赛,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8年之后再圆大学梦;与他一起备考,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的成都象棋队员郎祺琪,两人均受益于目前四川灵活的棋类运动员培养机制。

  “按照棋手个人的竞技状态和发展阶段,引导他们全方面发展。既注重棋力本身,又注重学业前途。”成都棋院教练蒋全胜介绍,最多不晚于1988年,棋院便有棋手领着工资的同时,接受四川大学本科全日制教育。

  多点开花 棋手背景助力事业成功

  原职业棋手曾东平1993年从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当时觉得棋艺水平到了一个瓶颈,再努力一下也许会有所进步,也许会比较难。另一方面呢,我和棋界的老师、朋友们都觉得,能进媒体以后多为象棋作一些宣传,也是好事。”

  在师友鼓励下曾东平开始“新闻助棋”,先后参办《棋牌报》《棋牌世界》杂志等。

  体育记者、棋牌编辑的经历进一步夯实了曾东平的写作功底,主笔编写了国内第一本写给象棋教练员的教材、四川本土出版的第一本面向少儿的象棋培训教材,以及已经脱销的《象棋杀局小辞典》等。

  “成都棋院出版了不少象棋书,不少都有曾东平的参与。”蒋全胜介绍。

  高校毕业后在不同岗位推动棋类运动,这类原职业棋手还有很多。

  例如,被保送北大、前川队女棋手黎德玲,在读研究生时,她运用娴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一档教外国人下象棋的栏目,将象棋推向世界。

  这些前辈都是郑惟桐的榜样。除了参加比赛,职业棋手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元。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棋院合作办学,在国内率先培养以“三棋”为专业的大专生,毕业后从事棋艺经纪与棋艺普及,进一步展现了灵活的发展前景。

  郑惟桐发现,象棋运动已在多国开展,但仅中国、越南有职业队伍,国家体制保证了职业棋手可以心无旁骛的打磨棋艺。与此同时,也应该承受新的挑战和变化,让自己的视野和素质与世界接轨、与市场接轨。

  前辈建议

  曾东平:长期象棋训练让我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自然而然的,写报道、评论时比较注重事实的准确性,以及说理的逻辑、文章的逻辑。

  另外,象棋的世界里,对错判断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标准的;而在生活里,在文化报道里,价值观和标准是多元的,这点我也是慢慢才适应的。年轻的棋手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或可让自己更有弹性,提高适应能力。

  黎德玲:职业训练和比赛、高强度的竞技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培养了我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退役后的工作也受益于此。

  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论是继续做棋类相关,还是转到其他领域,都要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以及社会、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其次,个人品质和能力要让同事以及周围人认可,这样才有机会去做更多事情。

  (图片由成都棋院提供)